党建工作

遏制亲属腐败关键是让规矩起作用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2015-05-08 11:42:57
浏览:

从多轮巡视反馈的情况看,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是群众反映极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多名领导干部落马的重要线索。

问题倒逼改革,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上海作为试点地区,先行探索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今年二季度即将公布并实施相关意见。

其实,禁止领导干部亲属违规营利行为的制度规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早已有之。特别是2010年的《廉政准则》被称为“最严版本”,明文规定领导干部不准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遗憾的是,数量众多且看似严密的制度效果并不理想。

制度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既要从制度本身找原因,也要从运行机制和执行层面找原因。从制度本身看,条文是死的,人脑是活的;任何规定只能做到相对完善,不可能事无巨细无所不包;现实生活变动不居,条文往往滞后;一些制度弹性过大,刚性不足,约束力不够等,都是导致制度空转的因素。很多“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却责任不明,问责不力,出了问题无人负责。抓不住“牛鼻子”就使唤不了牛,制度就成了“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

好好的制度执行不下去,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规矩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权大于法”思想严重,视规矩如无物,把制度当成可以随意进出的“牛栏”。加之外部监督长期乏力。一些专司监督职责的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消极等待政策文件的依赖心理,总是等中央出细则、出配套措施,列出详细条文和责任清单,“手把手”教自己“照单办事”,其实质是推卸责任、拖延执行。一些负有监督职责的干部明明掌握这方面情况,却存在知难而退的好人主义,不想得罪领导和身边同事,不愿履行监督责任。种种因素叠加,造成制度数量渐增,效力却不见增加。

中央此番痛下决心遏制亲缘腐败,让人们充满期待。不过,正如深改小组指出的那样,对于这方面问题,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都有明确规定,关键是落实到位,让规矩起作用。

制度要落实到位,首要的是制度设计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应突出问题导向,以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评判制度的唯一标准,中看不中用的套话空话不必再写。制度条文应当易理解、易执行、易监督,让抽象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化作约束党员干部行为的具体规范。制度不可脱离实际,超越现实情况和阶段性特征提出的标准,只能以“你做不到,我也做不到”而告终。此外,制度并非静态条文,要克服一经设定就万事大吉的惰性思维,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充实完善。

让规矩立起来起作用,关键在执行。领导干部应深刻认识到,在严格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问题上,中央的态度是坚决的。为官发财应该两道,国家允许个人致富,但绝不允许裹着亲情的面纱搞权钱交易。如果继续贪恋富贵、计较得失,仍然不收敛不收手,必将被社会进步大潮席卷而去。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良好的家风,以身作则,从严治家,该有的规矩必须遵守,该划的“红线”必须标明。只有这样,才是为家人谋划长远,帮孩子自立成才,避免重蹈“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的悲剧。

“大盘取厚势,官子有妙手。”上海先行先试,一方面应当以“钉钉子精神”把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明确规定落实到位,让规矩严起来,让破坏规矩的人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对相关要求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遏制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腐败,是反腐败斗争必须攻克的难关,也是中央和人民群众的殷殷期待。让制度有力量,让规矩起作用,更是检验革故鼎新、重塑政治生态的重要窗口。上海将以怎样的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完成先行一步的试点任务,人们拭目以待。(胡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