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主办的2016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培训会议于2016年5月25日在贵州举行,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两化融合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持续改进方面展开进行。有感于培训知识,结合工作实践,谈以下心得体会:
目前信息化建设领域几个热点话题:互联网+、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体系建设等等,虽然表述不同,但所包含的核心思想和体现的理念异曲同工,目标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建设,保持和创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打造企业新型发展能力。在当前新常态发展环境下,两化融合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面就两化融合建设谈以下认识体会:
一、两化融合建设目标的确定
两化融合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组织)新型能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推力和引擎。新型能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企业内部管控能力,二是企业外部协同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下施工企业的新型能力的打造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可以是一个能力或几个能力的组合。如核心研发能力、生产管控能力、财务管控能力、项目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施工工期优化能力、施工质量保障能力、施工技术支撑能力、人才培养及知识聚集能力、供应链协同联动能力等等。
二、两化融合建设的内涵:信息化条件下,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个要素被融入新的内涵,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素,为组织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创新了新机遇。企业(组织)仅依靠“模仿”或“跟随”先进企业难以支持进一步发展,创新成为企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数据、组织、技术、业务流程是两化融合建设的四要素,贯穿于整个两化融合建设进程。
三、两化融合建设必须以效能提升为导向,以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以下原则展开:
1、 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两化融合建设必须以获取企业(组织)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如何提升内部管理、如何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如何有效加强外部协同是两化融合建设必须考虑的三个方面。
2、 战略一致性原则: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一定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服务的,战略目标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并为之服务。
3、 领导的核心作用:两化融合是组织战略级任务,涵盖业务和管理的优化和变革,覆盖组织的所有职能和层次,整体性和动态性要求日益强烈,因此两化融合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一把手亲自参与并强力推动该项工作,必要时在自身业务领域进行自我革新。
4、 全员参与、全员考核:两化融合建设过程涉及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全员的参与与全员考核相辅相成共同保障两化融合的顺利进行。
5、 过程管理: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结构需要从纵向职能分工向横向协同整合这一过程方式转变,两化融合复杂度高、探索性强,过程中的偏离或失误如不能及时纠正,往往导致两化融合成效不佳甚至彻底失败。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在受控条件下持续进行。
6、 全局优化:企业需要将相互依存的两化融合相关活动和过程视为一个系统,从全局角度对两化融合的整体运行进行全面管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片面地把工作重点和资源集中在易出彩、好完成的领域或方面,两化融合建设必须进行全面动态改进和全局优化。
7、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两化融合建设必须满足和顺应企业管理变革的需求、风险控制的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求,持续完善两化融合,同时不断坚定推进两化融合的信心和决心。
8、 创新引领:两化融合必须坚持创新引新的原则,否则建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9、 开发协作:当前环境下,生产经营将从集中化向分散化、趋同化向个性化、用户导向向用户参与方向转变,因此,重构和整合内外部资源的需求要求两化融合建设必须坚持开放协作原则进行建设。
四、两化融合建设实施过程管理
1、 编制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方案,确保拟打造新型能力涉及的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划分,规定和沟通,并建立职责协同机制。方案必须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
2、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确定后,应进行技术实现方案的编制。技术方案应明确技术实现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确保技术实现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同时在技术方案实现过程中按规定的程序与相关部门、技术供应方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在技术方案实现过程中还要确保必要的基础资源的数据化和标准化,所应用技术的有效性,技术知识向应用主体的有效转移,此处的技术获取包括自主开发、共同开发、外包或外购等。技术实现过程应是受监督和可控的。
3、 企业应编制数据的开发利用方案,方案应明确数据开发利用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订计划,同时确保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企业(组织)应按照规定的程序,有效地开发利用数据,加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4、 匹配与规范:企业(组织)应明确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组织开展试运行工作,必要时开发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甚至开展技术实现的优化调整和数据开发利用的优化调整,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有效匹配,同时组织应保留匹配性调整的文件化信息。匹配调整后,组织应确立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制度规范,并确认和批准这些制度规范。
5、 运行控制:制定适宜和程序,确保正式运行的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五、改进:企业(组织)应通过纠正、预防措施、突破性变革、创新和重组等手段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采取适宜措施,推动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个要素创新和持续优化,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稳定获取与组织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两化融合体系为当前各行业进行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方法,相信公司的两化融合建设在该体系思想的指导下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