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的建筑业发展初探

来源: 建筑时报
作者:铁 诚
发布时间:2014-02-16 18:32:44
浏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宏伟蓝图,建筑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战略部署,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以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如何抓住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不断提高工程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创新思路加大技术创新,提高行业发展质量?调整组织结构,如何提升建筑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新型的移动互联势不可挡,传统的建筑业何去何从?

阿里巴巴“余额宝”、新浪“微银行”、嘀嘀打车、大众点评、O2O(online to offline)、淘宝、聚划算……排山倒海、捕面而来、势不可挡,给百姓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温柔体贴和便利划算,令传统模式不寒而粟、思变求存。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移动互联网。

一百年前的20世纪初,是人类智慧创新、科技创造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空调、洗衣布、复印机、飞机、电影等石破惊天,至今仍在滋润着人们。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计算机代替算盘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云计算、大数据正在以几何级数迸发;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围墙,“学文件、看报纸、听广播”的有限信息来源不再一枝独秀;移动通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电话、视频、微信、让“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综合就是超越。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三者横向联合、纵深融合的新时代引擎“移动互联网”拉开了变革新序幕,工具不再是单纯的工具,通过融合、集成递升为人脑的拓展、思想的延伸。倍受关注的互联网年度大会上,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生活服务业与O2O升级、用户体验的创新升级,六大趋势格外引人瞩目。随之而来的是:移动互联与传统模式的将会更深入更广泛融合,云端上工作、能掐会算的“应用程序”令人爽朗。

建筑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影随形的建筑业,正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铁锹泥刀的建筑队仍在,创建南极站、青藏铁路、跨海大桥等新丰碑的中国中铁等建筑业航母依然砥砺前进。BIM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亦即:建筑信息模型)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它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能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提高质量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为我们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世界经济低迷、形势动荡,特别是中东、非洲、东南亚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我国建筑业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好,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铁路建筑市场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又回归到相对稳定发展时期,给我国建筑业企业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国内建筑市场过度竞争的局面没有改变,建筑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从目前的发展阶段看,我国建筑业企业面临着“五大突出矛盾”。一是企业的各种现有资源与发展规模需求之间的矛盾,面临着一个新的“突破期”;二是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的迫切要求与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期”;三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与落后的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之间的矛盾,面临着一个新的“提升期”;四是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广大职工较高期盼之间的矛盾,面临着一个新的“期待期”;五是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与各级领导干部把控大局、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能力之间的矛盾,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考验期”。总之,我们仍然处在一个从做大向做强做优转变的“攻坚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和“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令人欢欣鼓舞。

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基本要求上,认真研究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一个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解决一个什么样的主要矛盾、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基本举措、朝着一个什么样的主攻方向、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工作作风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具体说,就是要始终保持“勇于竞争”这一精神状态,坚持破除“等待依赖”的消极思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市场竞争;就是要牢牢把握“做强做优”这一目标,既要全面完成生产经营的主要指标,又要确保安全、和谐、稳定发展;就是要紧紧抓住“提高效益”这一中心,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这一主要矛盾;就是要着力抓好“管理提升”这一重点,通过这一基本举措,切实解决管理粗放问题,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持续拓展“转型升级”这一途径,切实朝着主业突出、相关产业多元的主攻方向去推进;就是要大力弘扬“实干兴企”这一作风,加强团队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建设,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要始终保持“勇于竞争”这一状态。坚定发展信心,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积极投入市场竞争,是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根本举措。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建筑市场有着周期性波动的规律,这一规律决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把企业的命运放在依赖国家加大基建投入上就是“靠天吃饭”,“等靠要”同样也是“靠天吃饭”。根本的出路,就要坚决破除“等待依赖”的消极思想,坚决克服“无所作为”懈怠状态,把发展企业的基点,放在依靠自身的能力,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开拓市场、提高效益、谋求发展上。因此,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始终坚定发展企业的信心,都要始终眼睛向内,从提高能力上要潜力;都要眼睛向外,在市场竞争中找出路。要加大对业绩考核的力度,特别对经营开发、营业额、经营效益、成本控制等关键指标要设置“红线”,奖优罚劣,真正做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建筑业企业全方位投入市场竞争,把企业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要牢牢把握“做强做优”这一目标。加入WTO以来,我国建筑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还没有真正实现从做大向做强做优的转变。总结近年来建筑业的经验教训,多起重大危机事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付出了高昂的学费,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企业的状况如何,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更要看企业的经营质量和内在品质,更要看企业是否做到了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稳定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我们仅仅追求指标的增长,而不重视企业的固本强基,即使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是没有全面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还是没有完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这种发展也是难以持续的。因此,要牢牢把握“做强做优”这一根本目标,把抓好固本强基,维护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大局作为首要职责,把更大的精力放在苦练内功、加强管理、夯实基础上,放在加强执行力建设,强化遵纪守法,令行禁止上,放在防控企业风险,确保安全发展上。不仅要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而且要确保企业不发生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突发性事件、违法违纪问题。要加大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驾驭企业大局、夯实发展基础,加强执行力建设,应对复杂矛盾、化解重大危机的能力和业绩的考核力度,推动企业从重规模向重品质的转变,使企业发展质量有一个明显提升。

三是要紧紧抓住“提高效益”这一中心。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当前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综合分析来看,近年来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但从根本上说,这种效益的增长,仍然是依赖于规模的增长。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方式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低成本不等于低利润,而是市场竞争的内在规律,持续降低成本既是企业提高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能力。因此,要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切实提高企业毛利率,从降本增效中争取更多的“红利”。要在做精工程项目上下更大的功夫,全面树立“既要会干、又要会算、更要会收”的全过程经营理念,构建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加强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强化清收清欠,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和水平;要全面提高经营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做实企业的发展基础;要加强团队建设和能力素质建设,强化绩效考核,调整经营结构,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创利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四是要着力抓好“管理提升”这一重点。管理提升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这些年,我国建筑业在加强企业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效率提升的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既是目前企业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我们突破发展“瓶颈”的最大潜力。因此,要把管理提升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从最基本的管理标准、制度、流程和环节入手,学习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建立系统科学实用的标准和制度体系,梳理管理流程,优化管理环节,推动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要着力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全方位管控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工程项目施工机械化、生产工厂化、资源集中化、管控信息化的“四化”管理,加强协作队伍的管控,推动项目管理提升。要继续深化对标管理,抓好专项提升,解决管理短板,建立评价验收制度,固化管理提升成果,形成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的保证。

五是要持续拓展“转型升级”这一途径。中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学习借鉴移动互联网经验,把“转型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点,建筑业企业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机构、产品结构、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实现企业发展向内生增长、集约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这是我们今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线。

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本企业实际和需要,探索推动八个方面的转型:一是产品结构的转型,大多数单位仍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资源配置效率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要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金融信托等新兴业务的发展,完善主业突出、相关多元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展基建上游、海外工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完善上中下游的一体化产业链条。二是市场布局的转型,要稳步拓展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有限的行业和区域市场。三是产业结构的转型,要把单一的施工建筑企业转变为主业突出、多元并举的综合型企业。四是产业链条的转型,要把单一从事建筑施工转变为“上中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建筑综合运营服务商。五是管理方式的转型,要不断提升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六是体制机制的转型,要不断完善精干高效、雷厉风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七是企业内涵的转型,要把劳务密集型企业逐步转变为资本、技术、劳务型企业,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对企业的贡献度。八是科技管理的转型,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保障和创新激励机制,在建筑领域科技研发和应用上占领行业制高点,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从做项目向做品牌、做标准的转化,从被动适应市场向主动引领市场转变,为做强做优企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八个方面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次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是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的转变,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实现这些转型,建筑业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升级,才能实现新的腾飞。我们必须从现在起,不断推动企业全方位的转型,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六是要大力弘扬“实干兴企”这一作风。企业的发展关键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只有好班子和好干部才能带出好队伍,只有带出好队伍才能建设好企业,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建设尤为关键。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从严教育管理和监督各级领导干部,锤炼团队,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要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实干兴企”的工作作风,始终把发展企业的重大责任摆在第一位,对自己工作岗位怀有敬畏之心,对职工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深入基层,带头执行党纪政纪,带头密切联系职工群众,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为职工群众树立表率,把转变作风的要求落到实处,形成实干创业的良好氛围。

时逢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地行进在复兴之路,建筑业同仁当以“五位一体,宏大布局;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建筑强国梦”为己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