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系统性分析,提炼我国建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多层次结构模型,计算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对权重,识别出信息系统建设中最关键的控制点,为做好建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企业;信息系统;成功因素;层次分析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ystem theory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is used to establish Multi-layered structure model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weight of these factors to achieve the most critical control factors for information system planning. 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pla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Key words: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system;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中国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51X(2011)11-0079-04
1 引言
目前,集成性行业系统软件在我国建筑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按建筑企业面向的对象,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面向政府部门的以申报为主要目的的信息系统;二是面向市场的,以招投标、网上交易、宣传等为目的的信息系统;三是面向内部资源的,以OA(办公自动化)、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专项技术控制、CRM(客户关系管理)、图书馆系统为代表的信息系统。
目前建筑企业信息化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经过系统性的自我分析和统筹规划。为此,本文着重探讨建筑企业面向内部资源的信息系统,特别是集团公司总部建立信息系统的关键成功因素。
2 建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要素分析
信息系统规划除了技术要素之外,还涉及企业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人员激励等管理要素。黄如福提出,企业管理水平是信息系统规划成败的关键,企业必须在找准企业管控模式与支撑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好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信息系统规划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本文采用信息系统的系统性分析,列兴趣出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的各类要素:建筑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目的、企业管理现状、企业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系统质量及信息质量、信息系统规划相关人员、企业文化和系统建设时间等,并针对这些要素展开分析。
2.1 建筑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目的
明确目的是信息系统规划的首要成功要素,系统规划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建设信息系统的目的来展开。建筑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可归纳为:(1)优业内部管理。包含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集中管控、提高日常管理效率和精准度三个主要方面。(2)提高企业对外界的应变能力。建筑企业处于市场环境中,处处需要信息,如果建筑企业处于信息孤岛中,缺少与外部的有效沟通,不仅会使企业内部缺少活力,而且将导致企业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影响企业的发展。
2.2 企业管理现状
信息系统规划的第二步是分析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即明确企业的管控模式及管理能力成熟度等。这些特质决定在信息系统建设中找准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是信息系统规划的基础条件。
2.2.1 定位企业管控模式
建筑企业集团一般都下辖较多的分(子)公司,这些分支机构大多数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按照“集团管控三分法”理论,集团企业管控模式分为财务控制型、战略管理型、运营控制型(操作型)三大类别。财务控制型和运营控制型模式是分权和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现实中,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可能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定位各部门业务的管控方式。而不同的管控模式与方式,就有不同的信息系统建设需求。
运营控制型集团企业要建立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以方便集团总部全权实施对生产经营的统一调度和指挥,分支机构及下属项目部无需单独建设信息系统。
战略管控型集团企业不关注分支机构的生产、技术等业务细节,只关注分支机构的财务与战略经营状况,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是下达管理任务和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及时获取决策数据,各分支机构须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建设业务信息系统。
财务管控型的集团总部权关心分支机构的财务状况,只需建设统一的财务监控系统。
建筑企业需在明确管控模式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建设信息系统,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浪费。
2.2.2 定位企业管理能力层级
企业管理能力对信息系统建设有决定性影响。按多数学者的认识,企业管理可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隐形管理、显性管理、量化管理、优化管理和精细管理。我国建筑企业管理水平虽有差异,但总体上处于隐形管理和显性管理之间,达到量化管理或更高层级的相对较少。提升建筑企业管理能力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与缺少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撑不无关联,而信息系统的建设也与企业和管理能力密不可分——企业的管理能力越低,实施过于精细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就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低。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与建筑企业管理现状相匹配。
2.3 企业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
如前文所述,建筑企业集团具有多分(子)公司、多异地项目的特点,组织结构层次亦较为复杂。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需与建筑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如果层级过多,部门利益过于被强化,信息共享就难以实现。因此信息系统的设计若采用更加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有利于建筑企业集团及时了解基层项目部的信息。
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与变革对信息系统的规划也到头重要。建筑企业业务以建设工程 项目过程为核心;如项目投标、工程合同签订、工程变更、工程竣工。设计项目又涉及图纸报审、审图回复、施工图出图等业务;施工项目又涉及施工现场控制、设备及材料管理、质量及安全管理、劳务侵蚀管理等业务。同时,与工程项目紧密相关的往来款、法律诉讼及注册执业人员等大量信息,都需要通过集成度较高的信息系统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互通。企业只有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标准化的流程规范,才能使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有章可循;只有考虑到业务流程的每个节点处面临的全部可能性,才能将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与企业业务流程环环相扣,才能使信息系统得以长期应用。
因此,建筑企业需要认真评价现有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设计需要改进的流程,两者是信息系统规划的重要依据。
2.4 系统质量及信息质量
信息技术是信息系统得以实施的基石保障,是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纯粹技术的要素,毋庸置疑,至关重要。
系统质量衡量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响应速度、易用性等连带关系信息质量衡量系统中数据的有效性、及时性、准确性等因素,二者是任何一个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和标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从底层向上分析,包括硬件安全、应用软件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恢复能力;响应速度;则更多取决于基础设施的配置,以及软件数据结构和访问机制等;易用性则依赖于对项目管理细节的充分考虑,以及对本企业用户工作习惯的了解程度。
确定建筑企业信息系统涵盖的信息内容是规划工作的落脚点,也是难点。建筑企业与政府、市场、社会公共机构等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如何从外界的错综复杂和数据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都成为信息系统规划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为此要对建筑行业内各类信息系统有全面的了解,并采用点对点的数据对接设计。
2.5 信息系统规划相关人员
人是应用信息系统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影响着信息化同成败。首先,要建立信息化项目级,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信息化部门和日常工作机制,制定合理的职责分工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次,需要对相关员工灌输现代化管理理念,并进行信息专业技能培训。
2.6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部环境,建筑企业文化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工程项目在时间和地点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文化多元化;另一方面,一些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一般拥有上万名员工,其背景和文化程序的差异性也导致了企业文化多元化。另外,传统的部门利益最大化、独享信息、维护自身地位和权威的组织结构,形成了若干个信息孤岛状态的文化氛围,这不仅导致沟通效率较低,更容易造成局部盲目决策和集团总部的失控。因此,要着力塑造企业统一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构建有利于信息交流的企业文化,实现组织开放、包容与共享的良性氛围。
2.7 系统建设时间
信息系统开始使用的最初阶段可能有短暂的混乱和纯净下降,会给以后的管理带来不利影响。从系统上线到企业纯净指标恢复到原有的正常水平,就是所谓的“适应时间”,这段时间越短,说明企业适应越快,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越小。因此,企业应建立明确的阶段划分时间节点,并选择管理基础较好、有强烈改革愿望的业务部门作为试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并迅速解决。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成功因素遴选及模型构建
3.1 层次分析法简述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动乱学专家T·L·Sat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分目标、子目标,并按目标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及隶属着重有,形成有层次的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然后通过测定或估计整体中各部分对系统的影响,综合出所需的结果。
3.2 基于AHPP的建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关键成功因素选取
建筑企业由于在企业规模、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企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其喷云吐雾诈化规划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部分领导及信息化起居室的问卷调查,以其下避二级单位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为安全进行分析,将成功要素归纳为:企业管理现状、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人员因素、时间因素和企业文化六项。
3.2.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如表1所示)

3.2.2 建立权重判断矩阵,并计算各因素权重
根据对实施过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者、从事建筑企业软件开发的公司人员,以及实施过项目管理系统的工程 人员三类调查对象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将问卷答卷情况作为判断B层六个要素的相对权重值[权重值敬意为(0,1),数值越接近的要素意味着对A层影响越大。]本文得出对于建筑企业集团成功规划信息系统的总目标(A层)而言,B层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序为:B1(0.374),B2(0.290),B3(0.161),B4(0.089),B5(0.048),B6(0.036)。
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验证判断丢三落四的一致性,只有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小于0.1才是有效的判断矩阵。本文经计算得出A-B层矩一致性检验结果为CR=0.06<0 .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因此计算得出的b层因素权重是合理的。
在B层因素权重已确定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构造B-C层判断矩阵。即每个B层因素作为一个母因素对应若干个C层子因素,判断子因素对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计算出C层27个因素对所属B层因素的权重值。最后将A-B权重值与B-C层权重值加权计算得出C层因素综合权重,即C层因素在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度,权重值越大的C层因素在全局规划中越为关键。
全部因素的综合权重依大小降序排序得出表2,其中权重在[0.1-1]的因素有2个,即“明确信息系统的建设目的”和“管理制度有章可循、业务流程标准化”,是最关键的成功因素;权重在[0.01-0.1]区间的因素有19个;权利在[0-0.001]区间的因素有6个,是较为次要的因素。

4 结论
本文剖析了建筑企业集团信息系统规划的要素,通过建立模型和计算权重,从中选出六个关键成功因素:“明确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目的”、“管理制度有章可循、业务流程标准化”、“项目数据录入及时、有效、准确”,“企业管理能力成熟度”、“定位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及“集团到项目部的管理层级扁平化”。这些因素主要源于企业管理现状、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两大要素,对于信息系统的规划至关重要。
信息系统的规划要将全面分析与把握关键因素有机结合,在规划过程中不失重点,对关键成功因素投入主要的精力和资源。另外,各关键成功因素并非孤立,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影响,应通过各个因素的共同优化促进信息系统的实施。总而言之,建筑企业信息系统与其他企业有许多共性,也更有许多特性,在信息系统规划之初,必须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分析,用逻辑方法将问题考虑周全,并坚持将系统应用到底。